产品目录

联系方式

联系人:业务部
电话:0591- 2932272
邮箱:service@sh-hongchi.com
新闻中心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正文

纺织传统品牌再耀辉煌

编辑:福州德工化工有限公司   字号:
摘要:纺织传统品牌再耀辉煌

昔日的颍昌路南段,自发形成了许昌最早的纺织品集散地。虽然营业面积在改建扩充后也只有10多亩地、容纳270多间商铺,但每天客流熙来攘往,形成了许昌最繁华的商业圈。

今日的纺织品产业园,已迁至文峰路南段,占地面积增至200多亩,平均每天的营业额达400万元,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。

纺织品产业的南迁、提升,不仅擦亮了许昌纺织这一传统品牌,还在开拓创新中形成了加工、交易、配送等纺织品产业链,盘活了周边村庄的人力、物力等资源,进一步推动了许昌的区域发展和城市繁荣。

老市场走出了许昌第一批掘金人

说起许昌的纺织品市场,许多许昌人都会被勾起对市区火车站以南那个老纺织品市场的记忆。

1975年前后,在颍昌路南段、现在胖东来生活广场对面的一片空地上,十几个“吃螃蟹的人”支起了纺织品摊位,自发形成了许昌最早的纺织品市场。虽然一个个摊位都是露天摆放,但是吸引了不少客源,市场日渐繁荣起来。正是他们当年的活跃,成就了日后许昌“全国最早纺织品流通基地”的地位。

城南纺织品商会会长李春成,是许昌最早从事纺织品批发的十几个人之一。他回忆说:“当时那条路还不叫颍昌路,叫储北路,是条土路,比较窄,只能容两辆车通过,而且一下雨就泥泞不堪。我们十几个个体户自发地在路两边摆起了纺织品摊位,没想到生意还不错,后来商户发展到了几十人。”

随着这个纺织品集散地的逐渐兴旺,市委、市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,不仅将空地旁边的原许昌农贸中心大仓库进行改建,还将空地东边、西边能利用的地方都规划进来,统一建成了两层商用小楼,打造了一个较为规范的纺织品市场。这个市场经营了20多年,不少商户由此发家致富,成为许昌第一批掘金人,而且走出了很多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实业家。

20世纪90年代后,颍昌路纺织品市场的商户发展到270多家,商铺布局日趋密集,已无法再进驻新的商户。为了满足纺织品业的发展需要,我市开始规划建设城南地带的纺织品市场,也就是后来声名鹊起的许昌县城南金三角市场。金三角市场占地20多亩,一举吸纳了100多家老商户南迁至此。新老商户在城南新址的开拓发展,培育出了响当当的金三角名号,并形成了今日城南纺织品市场的雏形。是时,许昌纺织品市场与浙江柯桥、江苏南通并列为“全国三大纺织品流通市场”,在全国纺织品市场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。

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,我市纺织品市场的规划、管理水平开始显现出滞后性。到2008年,金三角市场已无法满足纺织品市场发展的需求,市场里80%的商户,特别是一大部分顶尖的实力商户,陆续转移到浙江柯桥,支撑起了柯桥纺织品市场的天下。“2012年,我们到柯桥与河南商会接触时,发现在那里经营的许昌商人已经有1500多人。”许昌城南商贸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王世军说:“我们感到,纺织品这一许昌传统品牌的光芒被遮盖了,是时候把它重新擦亮了。”

为了对传统纺织品市场进行转型升级,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,从2008年起,纺织品市场再度南迁,陆续迁至文峰路南段的纺织品产业园。在这里,园区一期二期共占地120多亩,进驻商户近400家,商铺规划整齐,街道干净宽阔,管理更加规范,其中还包括60多亩的仓储用房,显现出一个现代纺织品市场的面貌。在新的纺织品产业园里,基础设施更为完善,配套服务更加周到。就拿物流来说,产业园周边已驻扎了一二十家物流公司配送点,商户打一个电话,就有货车开过来装货。

“纺织品市场集聚度越来越高,名气也越做越响。早年流失到柯桥、南通的许昌纺织品商户,近两年又逐渐回流,壮大了许昌纺织品行业的队伍。”许昌县许由办事处党委书记薛剑锋介绍。

店铺越开越大,生意越做越火

年轻的刘兵,是个“纺织二代”。她的父母早年就在颍昌路纺织品市场经商,此后南迁至金三角市场,租了两间共五六十平方米的店铺。“那时候的市场条件有限,路很窄,配套设施也不太全。”刘兵回忆说。2010年,他们又随市场迁到了现在的纺织品产业园,租了6间铺面,经营各种纺织品成品,产品种类、营业额都比以前翻了几倍。

生意交到刘兵手里后,她又开拓了新的生意门路,开始自己加工布料。她从纺织厂里买纱,再找加工厂加工白布,或者找印染厂印成花布,光白布这一项,她家的店里就有十几种不同的布料。她还雇了一二十名工人加工家纺成品,租了4个仓库,其中除了市场里的1个仓库外,还有3个独院用来做仓储。刘兵喜不自禁地说:“现在市场名气大了,熟客多了,交通、物流也比以前发达了,产品卖得更好了,我们每天都得忙着往外发货呢。”

商户谭丽在纺织品产业园开了一家家纺店,经营的产品有几百种花色,涵盖高中低档产品。她家里从1990年开始在颍昌路老纺织品市场做生意,后来搬到金三角市场,租了个一二十平方米的店铺。“那时候,市场地方小,我们都发展不开,产品品种也少,吸引不了多少客户,产品主要是销往许昌周边地市,哪像现在啊,不仅开封、周口、驻马店的客户来我这儿进货,而且福建、河北、宁夏等地都有我们的老客户。”谭丽接着说,“那时没有物流公司,出货不太方便,我们都得自己用三轮车运到工农路那边的运输公司,十来里地远呢。现在方便多了,一个电话,物流公司的车就开过来了。”

商户李玉霞说:“生意么,慢慢也就做大了。许多商户原来在金三角市场时只有一两间房子,现在到这边后店铺都有三四间,生意做大了,品种也经营得多了,效益也相应提高了。我们现在自己拉胚布,自己找花型印染、加工,每天都往外出货,一天再不卖也得卖个两三万块钱。”

李春成介绍说:“现在,许昌的纺织品商户不仅包括城南纺织品产业园的商户,还包括留在仓库路附近的老商户,在数量和规模上位居全国前列。”

带动周边几十个村子富起来

在纺织品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,城南还生发了一条加工、交易、配送等环节完备的纺织品产业链,形成了与地方的良性互动,带动了周边几十个村子富裕起来。

“就拿离得最近的梨园村来说,纺织品产业园一年给村里增收1000多万元。这些收入中,一方面是作为仓库的空房房租,另一方面是装卸、运输、加工的人工费用。”李春成介绍:“现在,梨园村家家户户没有闲人,能蹬缝纫机的就加工床单、毛毯、童装等成品。家家户户也没有闲房子,要么存放纺织品,要么在里面加工纺织品。”

商户谭丽也雇了村民帮她加工布料:“我们从山东、江苏买进布料,再在周边加工,每个月光加工费就要二三十万元呢。”

“别看纺织品加工环节简单,我们的纺织品不仅批发到了全国各地,而且走到了中东、西亚十几个国家。”王世军认为,城市发展依托产业支撑,产业发展又推进城市繁荣。这种市场加基地的模式,带动了梨园、李简、大石桥、花园以及临颍等周边地区增收致富,周边的人力、房舍等资源又推动了许昌纺织品业的发展。而且,为了进一步提升许昌纺织品的品牌效益,许昌县还在即将建成的宏安商贸港专门规划出一部分区域,用来做高端家纺产品的展示和交易,进一步促进许昌纺织品产业的发展壮大。

上一条:西南纺织:节后纱、布行情趋冷 下一条:秸秆纤维有望制成衣服